关闭

提示

首页 > 手艺 > 正文

农村的作坊手艺,传承至今是如何发展的?

信息发布者:libai830527
2019-01-15 08:44:54

在中国传统社会中,尤其是在农村,行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,带有明显的家庭作坊色彩。如果说“手艺”也是财富的话,那么,它的传承与财产的传承方式应该是完全一致的,即“传内不传外”。


外人既包括学徒,也包括终将出嫁的女儿。儿子是手艺的唯一传承人,这就是所谓的“传子不传女”。在他们看来,女儿再好也是人家的人,将手艺传给女儿无疑将财产送给了人家。所以,女儿出门前即使参加生产,也不能使之了解生产中的关键环节。如果家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,手艺只能由女儿继承,那么,女儿的出路只有两条:一是永不嫁人,一是招婿人赘。相反,同是女人,娶过门的儿媳则有权继承公公的一切手艺,因为婚后的她虽在血统上与夫家无关,但在社会关系上,她已然成为这个家族中的一员。


在工匠技艺的传承过程中,血缘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家族既是技艺的创造者、传承者,也是技艺的唯一受惠者,人们凭借着这些秘不传人的祖传技艺,在服务社会的同时,也巩固了自己的家族地位。

随着作坊生产的逐渐扩大,生产技术已不局限于传授自己的儿子。有的作坊师傅开始招收弟子,拜师收徒之风慢慢盛行,并形成了严格的师承制度,从选徒、拜师、传艺到出师,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矩。


一般说来,师傅对徒弟实际上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。刚进门的小徒弟,先要为师傅家干杂活,挑水、劈柴、烧饭等什么活都要干,他不但要唯命是从、应对得体,还必须做到早起晚睡、眼尖脚勤,受训斥、挨巴掌是经常的。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,师傅认为他能听话吃苦、人品合格,这才开始传艺。学徒先是给师傅当下手,由简到繁、由粗到细,继而在师傅监督和指导下,干关键性的技术活。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,直到能独当一面,才能出师。


0
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网友评论
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(易村客)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村链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